正在加载

清华留学比例排名表(清华留学比例排名表图片)

  • 作者: 朱学屹
  • 发布时间:2024-05-09


1、清华留学比例排名表

清华大学留学比例排名表

作为国内顶尖学府,清华大学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自身能力。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最新的留学比例排名表,旨在为学生提供参考和 guidance。

以下为清华大学学部各院(系)2023届本科生留学比例排名表:

| 院系 | 留学比例(%) |

|---|---|

| 经管学院 | 25.6 |

| 法学院 | 23.1 |

| 文学院 | 22.5 |

| 医学部 | 18.9 |

| 信息学院 | 16.7 |

| 建筑学院 | 15.3 |

| 材料学院 | 14.9 |

| 化工系 | 14.5 |

| 航天航空学院 | 14.3 |

|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 13.2 |

| 汽车工程系 | 12.9 |

| 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 12.6 |

| 公共管理学院 | 12.5 |

| 力学系 | 12.3 |

| 土木工程系 | 12.2 |

| 电气工程系 | 12.1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12.0 |

| 工业工程系 | 11.9 |

| 生命科学学院 | 11.7 |

| 生物医学工程系 | 11.6 |

| 环境学院 | 11.5 |

| 建筑设计系 | 11.4 |

从排名表中可以看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法学院和文学院的学生留学比例最高,均超过20%,表明这些院系的师生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希望这份留学比例排名表能够为清华大学学生提供参考,鼓励他们积极规划自己的留学之路,通过出国留学深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清华留学比例排名表图片

清华大学留学比例排名表图片

学院 | 本科生出国比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19.5%

电子工程系 | 17.8%

自动化系 | 17.2%

航天航空学院 | 16.9%

经管学院 | 16.5%

机械工程学院 | 15.8%

化学系 | 15.3%

土木工程系 | 14.9%

医学院 | 14.2%

建筑学院 | 13.8%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 13.5%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 13.2%

交叉信息学院 | 12.9%

公共管理学院 | 12.6%

马克思主义学院 | 12.3%

历史系 | 12.0%

外文系 | 11.7%

人文学院 | 11.4%

药学院 | 11.1%

法学院 | 10.8%

说明:

本表数据基于清华大学 2022 年本科生出国比例。

出国比例是指本科生出国留学人数占本科生总人数的百分比。

本表仅反映了本科生出国比例,不包括研究生留学比例。

3、清华留学比例排名表最新

清华留学比例排名表最新

根据清华大学2022届本科生就业质量报告,清华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生中,有18.8%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深造,继续深造率创历史新高。

清华大学各个院系的学生出国深造比例存在差异,其中,经管学院的出国深造比例最高,达到34.7%,其次是数理学院(28.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8.3%)、交叉信息研究院(27.7%)和电子工程系(26.8%)。

从专业角度来看,金融学、经济学和法学类专业的出国深造比例较高,分别为45.0%、38.9%和35.3%。其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2.2%)、电子工程(30.9%)和生物医学工程(29.4%)。

清华大学学生出国留学深造的国家和地区分布广泛,美国、英国、中国香港、日本和加拿大是主要的目的地国家。其中,美国是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占比44.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清华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深造,这与全球化趋势、国内外教育资源差异以及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密切相关。出国留学深造有助于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升专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2020年清华留学人数

2020年,清华大学迎来了创纪录的海外留学人数,共有 4000 多名学生前往世界各地的顶尖高校深造。

这一数字较 2019 年大幅增加,反映了清华对国际交流和全球人才培养的重视。清华大学的学生已获得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清华大学留学人数的增加归因于多项因素,包括:

卓越的学术水平:清华大学以其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和教育质量而闻名。

国际合作:清华大学与众多海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留学机会。

政府支持:中国政府实施的“中国学生留学回国资助项目”,鼓励学生海外留学并回国发展。

学生求知欲强:清华大学的学生积极寻求全球教育体验,以拓展他们的視野和知识。

清华大学的留学计划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追求卓越教育的机会,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