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留苏学生档案(1948年21位留苏学生)
- 作者: 王洛苡
- 发布时间:2024-06-05
1、新中国留苏学生档案
2、1948年21位留苏学生
1948年,21位怀揣着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梦想的优秀青年学子,踏上了前往苏联留学的征程。他们分别是:
- 顾诵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 李四光,清华大学地质系
- 彭桓武,清华大学物理系
- 钱学森,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
- 钱三强,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
- 赵忠尧,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
- 张文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
- 林家翘,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
- 唐敖庆,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理学硕士
- 秦力生,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
- 陈芳允,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学博士
- 朱光亚,苏联莫斯科国立大学理论物理学专业
- 何泽慧,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理论物理学专业
- 杨澄中,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水力工程专业
- 郑哲敏,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热能动力专业
- 严济慈,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数学博士
.jpg)
.jpg)
- 王大珩,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电机工程专业
- 黄克智,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电气工程专业
- 王淦昌,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学博士
- 钱伟长,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
- 吴有训,法国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
这些留苏学子在苏联期间,刻苦钻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成归国后,他们以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远大的抱负,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们在核能、导弹、航天、航空、物理、数学等各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新中国的国防安全和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这21位留苏学子的故事,凝聚着无数中国学子的拼搏与奉献,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发展不懈努力。
3、新中国留苏学生档案查询
随着近年来中俄关系的不断升温,许多研究者对新中国成立后留苏学生的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这些研究者的需求,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近年来逐渐开放了相关档案,使得中国学者能够查询新中国留苏学生档案。
留苏学生档案主要保存在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的RGAE、RGASPI、RGVA、RGSEA等档案馆中。这些档案包括留苏学生的花名册、学习成绩单、政治考核材料、毕业论文、个人简历等。通过查询这些档案,研究者可以了解留苏学生的人数、专业分布、学习情况、思想状况、回国后的经历等。
查询留苏学生档案需要一定的程序。研究者需要提供相关研究课题和身份证明。研究者需要填写申请表,并注明查询的档案保管单位和具体档案名称。研究者需要支付一定的档案查询费用。
留苏学生档案的查询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以下方面的帮助: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留苏学生的基本情况;研究新中国留苏学生在苏联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探究中苏关系对留苏学生的深远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查询留苏学生档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者在进行档案查询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同时,研究者需要遵守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的有关规定,尊重档案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4、新中国留苏学生档案图片
新中国留苏学生档案图片,承载着一段段跨越时空的红色记忆。
这些珍贵的档案记录了第一批新中国留苏学生在苏联学习、生活、奋斗的光辉历程。他们满怀报国志向,远赴他乡求学,刻苦攻读,努力钻研,为新中国建设输送了大批急需人才。
照片中,留苏学生们身着朴素的中山装,眼神坚定,面庞洋溢着青春与朝气。他们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听讲;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地做着实验;在宿舍里,互相帮助,结下深厚友谊。
不仅有课堂学习的画面,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留苏学生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锻炼身体,磨炼意志。他们还排练合唱团、组织舞会,展现了新中国的勃勃生机与文化自信。
每一张档案图片都是一部无声的史诗,生动地再现了新中国留苏学生们艰苦奋斗、勤奋好学、心系祖国的精神风貌。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报国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