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清朝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清朝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 作者: 朱星睿
  • 发布时间:2024-05-09


1、清朝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

清朝的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有:

1. 翰林院:翰林院是清朝的最高学术机构,培养了众多文人雅士。官派留学生中,以翰林院为主要来源。

2. 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清末创办的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留学生多从其中选拔,尤其擅长理科和技术类专业。

3. 驻外使馆:清政府在海外设有众多分支机构。使馆人员随行子女中,也有部分被选派留学。

4. 自荐:有一定知识和能力者,也可通过自荐的方式申请留学。不过,自荐留学生的比例相对较低。

5. 其他来源:清政府还从地方官吏、商人、洋务企业中选派人员出国留学。

官派留学生的选拔标准主要包括:

品行端正,忠贞可靠

具有较强的学识和能力

身心健康,适应留学环境

有一定语言基础

2、清朝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清朝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

一、科举考试:

自1872年起,清政府在科举考试中增设“出洋肄业”科,成绩优异者可官派留学。

二、特选:

清政府从各大书院、学堂或推荐中选拔成绩优异、品行端正的学生留学。

三、吏部选送:

吏部会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根据国家需要,从各省举荐的候选人中选派留学。

四、提拔:

已在海外留学的清政府官员,因成绩优异或表现突出,会被提拔为官派留学生。

五、亲属推荐:

皇室成员或高官后代,可由其亲属推荐派遣留学。

六、其他来源:

少量留学生来自商会、宗教团体或私人资助。

以上六个来源是清朝官派留学生的主要途径,为清政府培养了大量出色的外交、科技、教育和实业人才,对晚清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清朝选派留学生的学堂

晚清时期,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清政府于1872年创立了出洋肄业馆,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专门选派留学生的学堂。

出洋肄业馆的选拔标准严格,录取了来自全国各省共30名幼童,年龄大多在12至15岁之间。学堂设在北京崇文门,外派留学生赴美国学习。

出洋肄业馆的课程设置包括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以及美国历史、地理和法律等课程。学堂聘请了美国教师,实行全英文教学。留学生们在美期间,除了学习知识外,还接触了西方文化和社会,开阔了视野。

1881年,出洋肄业馆共培养了120名留学生,其中包括詹天佑、唐绍仪等后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人物。这些留学生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出洋肄业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留学教育的开端,成为中国近代留学生制度的雏形。通过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清政府寄希望于培养一批近代化人才,从而推动国家发展。

4、清朝官派留学生的结局

清朝官派留学生的结局

清末,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先进科技文化。这些留学生们怀揣着救国之志,踏上异国求学之路。他们的结局却各不相同。

部分留学生学成归国后,积极投身于变法维新运动。他们传播西方思想,推动社会进步。如梁启超、李鸿章等,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更多留学生却受到西方自由思潮的影响,对清政府产生了质疑和不满。他们回国后,成为革命派的主要力量。孙中山、黄兴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还有部分留学生归国后,仕途不顺或遭遇挫折。他们虽身怀才华,却难以施展抱负。如詹天佑,虽学成铁路工程,却只能担任清政府一个不起眼的小官。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留学生选择了留在海外。他们怀着一腔救国之志出国,却在异国流连忘返。他们既不愿回国报效祖国,也不愿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清朝官派留学生的结局,反映了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一方面,西方思想的冲击动摇了封建统治,促进了变法维新和革命运动;另一方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阻碍了留学生施展才华,使他们难以实现救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