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国外留学的(抗日战争时期国外留学的人有多少)
- 作者: 李司柠
- 发布时间:2024-05-09
1、抗日战争时期国外留学的
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无数热血青年怀揣着救国梦,远赴海外求学。他们披星戴月,渡过惊涛骇浪,在异国他乡汲取知识,为日后抗战建国储备力量。
钱学森,一位杰出的科学家,1935年公费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他潜心钻研航空工程,成为世界顶尖的火箭专家。抗战爆发后,钱学森毅然回国,投身于抗日研发,为中国航空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林同炎,一位革命家和军人,1939年留学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在苏联,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军事知识。回国后,林同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华中地区的抗日游击队领袖,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开济,一位著名的医学专家,1940年赴英国留学。在英国,他主攻麻醉学和胸外科,成为该领域的世界级权威。抗战结束后,张开济回到祖国,建立了中国胸外科事业,为无数患者带去了健康。
海外留学学子们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肩负起了救国复兴的使命。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地学习,只为早日回国用所学知识报效国家。
抗日战争时期的海外留学经历,塑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他们回国后,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抗日战争时期国外留学的人有多少
抗日战争期间,为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大批中国青年学子选择远赴海外留学。据统计,从1937年至1945年,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总数约有15000人。
主要留学目的地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苏联等。其中,美国接收的中国留学生最多,约占总数的60%。留学生们主要攻读理工、医农、文法等学科,为抗战和国家建设储备了宝贵的人才。
这些留学归来的学子成为抗战期间和战后中国各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积极参与抗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服务于国家建设。其中涌现出钱学森、李政道、杨振宁等杰出科学家,以及周恩来、邓小平等卓越政治家。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留学潮与前不同的是,政府和社会对海外留学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鼓励。当时,国民政府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和留学资助项目。许多社会团体和个人也积极为留学青年提供经济援助。这种全社会动员的态势,促进了中国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3、抗日战争时期国外留学的革命家
抗战烽火中,大批热血青年远赴海外留学,在异国他乡刻苦学习,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
赵一曼,东北抗联著名女将,曾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接受军事训练。她回国后,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以英勇顽强著称。
陈嘉庚,著名侨领,曾担任马来亚华侨总商会会长。他积极动员海外侨胞支援抗战,成立“抗敌后援会”,筹集大量物资和款项。
冼星海,著名作曲家,曾在苏联留学。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等作品,鼓舞了无数抗日军民。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他学成归国后,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这些留学的革命家,胸怀救国理想,不畏艰险,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海外传播抗日声音,争取国际支持,同时汲取科技文化知识,为中国的复兴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4、抗日战争时期国外留学的人多吗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留学生人数明显减少。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夕,中国在国外留学的人数约为7,500人。随着战火蔓延,留学人数大幅下降。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已减少至不足1,000人。
留学人数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
交通中断:抗战爆发后,日军占领了中国沿海地区,切断了与国外的交通联系。学生们难以出国留学或归国。
经济困难:战争导致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政府无力继续资助留学生。许多学生面临经济困难,不得不中断学业。
_1.jpg)
民族意识觉醒:抗战唤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许多留学生选择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敌国留学拒绝:部分国家同情日本,拒绝接收中国留学生。如美国在1940年通过《外侨登记法》,限制日籍及华裔移民入境。
尽管留学人数大幅减少,但仍有部分中国学生在抗战期间坚持海外求学。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成为抗战胜利后的国家建设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