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21留苏学生还有几位在世(1948年21位留苏学生)
- 作者: 张颂沅
- 发布时间:2024-06-15
1、4821留苏学生还有几位在世
4821留苏学生,是指1948年2月1日从哈尔滨出发的,乘坐苏联轮船前往列宁格勒学习的中国学生。这一批留苏学生,是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派出的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人数众多,影响深远。
经过70多年的岁月流逝,4821留苏学生中的大部分已经离世。据统计,截至2023年,还在世的4821留苏学生仅有百余人。这些在世的老留学生,平均年龄均已超过90岁,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建国早期,致力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4821留苏学生在苏联学习期间,刻苦努力,成绩优异,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建设人才。学成归国后,他们投身于中国各行各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科技研究、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尚在世的4821留苏学生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和建国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们的人生故事,不仅是中国现代历史的缩影,也为后人树立了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榜样。随着时间的流逝,4821留苏学生的人数还会不断减少,但他们的精神和 legacy 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不忘初心,继续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而奋斗。
2、1948年21位留苏学生
3、48年首批留苏学生名单
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派遣了第一批赴苏留学的学生。这批学生共计103人,他们怀揣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踏上了异国求学的征程。
这批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涵盖理、工、农、医等多个学科。其中包括:
施觉民:北京清华大学化学系,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正武: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嘉墀: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jpg)
金永年:北京大学经济系,后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这些学生在苏联留学期间刻苦钻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学成回国后,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带回了祖国,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中有些人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些人成为大学教授或研究员,培养了新一代的科技人才。还有些人走上仕途,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做出了贡献。
48年首批留苏学生名单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他们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先驱,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卓越成就激励着后来的学子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