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一词来自于何时(中国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
- 作者: 朱梧漾
- 发布时间:2024-05-10
1、留学生一词来自于何时
留学生这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
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赴美幼童赴美留学,这批学生被称为“留美幼童”。随后,随着赴美留学人数的增加,清政府逐渐将这类学生称为“留美学生”或“留学生”。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清政府又派遣了一批学生赴日留学。这些学生也被称为“留学生”。清末民初,随着中国留学热潮的兴起,赴日、赴美、赴欧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留学生这一称谓也逐渐普及开来。
民国时期,留学生一词的使用更加广泛,不仅指赴国外留学的学生,也包括在国内不同省份之间交流的学生。例如,在北京求学的学生,可能会被称为“留京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生一词主要指赴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留学生一词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概念。
留学生一词起源于清末民初,最初指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随着留学热潮的兴起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大,成为指代赴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的通用称呼。
2、中国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
中国留学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
1872年,清政府选拔了第一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留学生的序幕。他们被称为" 幼童留学生 "或" 幼童出洋 "。
1889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出洋学生章程》,正式将赴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称为" 留学生 "。该章程规定:" 出洋肄业,称为留学生。"
此后," 留学生 "一词被广泛使用,成为赴海外学习的中国学生的统称。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深,中国留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他们在海外学习、交流和生活,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两国关系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因此,中国留学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具体而言,是1889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出洋学生章程》,正式将赴海外留学的中国学生称为" 留学生 "。
3、我国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何时
.jpg)
我国“留学生”一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始于派遣学生出国留学。
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史称“幼童出国肄业”。这些幼童在国外接受西方教育,学成归国后,在各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赴国外留学人数的不断增加,清政府于1881年设立“留学生出洋肄业局”,专门负责管理留学生事务。1885年,更名为“出洋肄业局”。该局负责留学生出国前的选拔、派遣以及学成归国的安置工作。
“留学生”一词具体出现在哪个时间点,尚未有明确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在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的背景下产生的。此后,随着留学制度的发展完善,“留学生”一词逐渐成为对在国外接受教育的学生的统称。
如今,“留学生”一词仍广泛使用,它不仅指在国外学习的学生,还包含了对在国外工作、生活的中国人的称呼。
4、留学生一词来源于什么时候
留学生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72年。
当时,清政府选派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留学生的先河。为了区分这些学生与当时已有的游学生,清政府将他们称为“官费留学生”。
“官费留学生”一词中的“留”字,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有“留洋”的说法,意为出国留学。而“生”字则指学生。因此,“留学生”一词的本意是指由政府派遣或资助出国留学的学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学生”一词的含义逐渐扩大。它不再局限于官费留学,也包括自费留学以及由企业或其他机构派遣出国留学的学生。
20世纪中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强,留学生的数量大幅增长。1978年改革开放后,留学生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留学生的种类和人数进一步增加。
如今,“留学生”一词已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术语,泛指所有出国留学并在海外接受教育的学生。它象征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