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留学生在古代是指什么(留学生在古代的本义是什么)

  • 作者: 杨清歌
  • 发布时间:2024-05-10


1、留学生在古代是指什么

在古代中国,“留学生”一词尚未出现。此概念在当时仍有其对应,即“游学”。

游学是一种常见的学术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兴起。当时的诸侯国林立,文化教育环境各异。有志青年为了拓宽视野、增长学识,便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求学,称为“游学”。

游学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异国的先进文化和学术知识;二是结交名师,求取真传。游学生通常会师从当地著名的学者或大师,学习礼仪、经史、哲学、兵法等。

游学之风兴盛于汉代,当时汉朝与西域诸国交往密切,许多西域学生来到长安求学。与此同时,汉朝也派遣王充、甘英等使者前往西域,学习天文学、数学等知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也带来了游学活动。许多僧侣前往印度、西域等地学习佛教经典,归国后创办寺院,传播佛教思想。

唐代是中国游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帝国版图辽阔,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频繁。大批高丽、日本、波斯等国的留学生来到长安求学,他们不仅学习汉语、经史、诗词,还传播了各自国家的文化。

随着时代的推移,“游学”一词逐渐演变成“留学生”,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出国留学者的专称。其内涵依然是一致的:走出国门,汲取异国的文化与知识,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2、留学生在古代的本义是什么

留学生一词的本意源自古代中国,意指离开家乡前往异国他乡学习的学子。

在汉朝时期,民间便有学子出国求学的记载。这些学子往往背井离乡,跋山涉水,远赴西域诸国,如天竺和安息,学习佛法、天文、数学等知识。他们被称之为"西行求法"或"游学僧"。

到了唐朝,留学生制度更为盛行。当时,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派遣学子出国学习。这些学子主要前往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学习佛法、儒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他们被称为"遣唐使"或"遣隋使"。

留学生的本意,并不仅限于求学。他们还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通过学习异国文化,他们将中国的文化思想带到国外,同时也把国外先进的知识带回中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文明的发展。

宋元时期,随着海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与海外交往日益频繁,留学生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他们主要前往东南亚、中东和欧洲等地,学习各国的语言、文化和宗教。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留学生制度的兴起,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知识的重视和对文化交流的开放态度。留学生们不仅肩负着求学的使命,更肩负着文化传播的责任,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留学生这个词源自哪个朝代

留学生一词最早起源于清朝末期。

在1872年左右,清政府为了自强救国,开始选派青年学生留学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这些学生被称为“官费留学生”,主要赴欧美等国家学习。

随着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清政府于1905年专门设立了“游学肄业馆”,负责管理和派遣留学生。同年,清政府颁布了《游学毕业生条例》,规定留学生回国后必须报效祖国,并要求他们“遵奉圣谕”,维护国家利益。

清末的留学生主要以学习理工科专业为主,如矿务、铁路、造船、电气等。他们回国后,为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先驱。

留学生一词的使用逐渐普及开来,并一直沿用至今。它代表着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出国求学的学生群体,承载着中国人民对教育和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富强振兴的追求。

4、留学生在古代是指什么职位

在古代,"留学生"并非一个正式的职位,而是指那些到异国他乡求取知识的人。

周朝时期,贵族子弟有"游学"之风,他们前往异国他国学习礼仪、文化和政治。这些游学生被称为"留学生"。

到了秦汉时期,"留学生"一词逐渐演变为指外国来华求学的使节或学者。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等。他们来华学习中国文化、政治和军事,并担任中外交往的桥梁。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留学生数量最多、最盛行的时期。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来自日本、朝鲜、印度、波斯等国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唐朝接受教育,学习各种知识,为各自国家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之后,"留学生"一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博士"、"学士"等称号。这些称号也是指到异国他乡求取知识的人,但他们已经不再是官方派遣的使节,而是私人出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