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去留学的人(清朝时期出国留学的学生名单)
- 作者: 刘雨檐
- 发布时间:2024-05-09
1、清朝去留学的人
清末,留学西方蔚然成风。一大批有志之士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踏上远渡重洋的征程,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生运动的序曲。
清朝派遣留学生始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当时,李鸿章奏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选拔幼童赴美国学习。这些幼童大多出身贫寒,但刻苦勤奋,成绩斐然。其中,詹天佑、郑观应、梁启超等后来成为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光绪年间,留学运动逐渐兴起,范围扩大至日本、欧洲等国。留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专业领域也更加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
清朝留学生肩负着国家振兴的重任。他们刻苦钻研西方先进知识,吸收了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理念和经验。他们在海外成立了社团,交流思想,宣传革命,为推动国内改革和民主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清末留学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潮,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为中国近代化和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留学经历,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光辉的足迹。
2、清朝时期出国留学的学生名单
清朝时期出国留学学生名单
清末,在自强求富思潮的影响下,清政府开始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下面是清朝时期出国留学的部分学生名单:
容闳(1828-1912):1847年赴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个留学美国的大学生。
詹天佑(1861-1919):1872年赴美国留学,学习铁路工程。
唐绍仪(1862-1938):1882年赴英国留学,学习法律。
严复(1854-1921):1877年赴英国留学,学习海军。
梁启超(1873-1929):1903年赴日本留学,学习政治经济。
蔡元培(1868-1940):1896年赴德国留学,学习哲学。
胡适(1891-1962):1910年赴美国留学,学习文学。
赵元任(1892-1982):1910年赴美国留学,学习语言学。
顾颉刚(1893-1980):1913年赴德国留学,学习历史。
吴宓(1894-1978):1918年赴美国留学,学习文学。
这些学生在海外潜心学习,学成归国后,将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政治思想带回中国,为清朝末期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清朝去留学的人有多少
清政府派遣留学人员的历史起始于1872年,当时清政府选派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史称“幼童出洋”。此后,清政府又陆续派遣留学人员前往欧洲、日本等国学习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根据统计,从1872年至1911年,清政府共派遣了约2000名留学人员出国学习。其中,赴美国留学约有1200人,为人数最多。其次是赴欧洲留学约有400人,赴日本留学约有200人。
清朝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期间,接触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回国后大多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他们为中国近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留美幼童容闳回国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留日学生孙中山回国后,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留英学生詹天佑回国后,设计和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清政府派遣留学人员出国的举措,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留学人员回国后,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4、清朝去留学的人叫什么
清朝赴海外留学者被称为“留洋学生”或“出洋学生”。
在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衰落,时任清朝总理大臣奕劻提出“人才公车上书”,倡议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1905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游学肄业章程”,标志着清朝官办留学的正式开始。
留洋学生主要被派往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主,如物理、化学、工程等学科。他们中有不少出类拔萃之辈,学成回国后,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华民国的留学之父”。
如,清华学堂首批留美学生之一的唐绍仪,后任中华民国总理;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司徒雷登,被誉为“中国通”;中国近代化学奠基人之一的周仁,留学德国,回国后创办南开大学化学系。
.jpg)
随着清政府的覆灭,官办留学制度也逐渐取消。但留洋学生仍旧是清末民初中国人才储备的重要来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