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中国早期派往苏联留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背景)

  • 作者: 陈凡祺
  • 发布时间:2024-06-27


1、中国早期派往苏联留学

早期中国留苏始于 20 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为了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清政府于 1918 年派遣第一批 20 名学生赴苏留学,开启了留苏历史的序幕。

此后,在苏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留苏人数逐年增加。至 1939 年,中国留苏学生总数已达数千人。这些留苏学生主要分布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城市,学习政治、经济、军事、工业等各方面知识。

在苏联学习期间,留苏学生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国后来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宝贵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回国后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各行各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例如,担任过中国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便是早年留苏学生中的杰出代表。他于 1921 年赴苏留学,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回国后,刘少奇积极参与中国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功勋。

还有许多著名的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和军事家也是早年留苏学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国防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期中国留苏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留苏学生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回中国,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留学经历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促进中俄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2、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派遣留学生赴苏联背景纷杂,主要出于以下考量:

一、弥补人才缺口:

新中国百废待兴,各行业人才极度匮乏。苏联作为社会主义盟友,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弥补人才缺口的重要途径。

二、学习先进经验: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驱,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派遣留学生赴苏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对于中国制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建设方针大有裨益。

三、加强两国关系:

派遣留学生赴苏联,不仅能促进中苏两国在教育和科技领域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双方的政治和外交关系,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

四、消除封建思想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苏联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诞生地,其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观念有利于消除中国封建思想的影响,更新国人的思想意识。

五、培养核心人才:

新中国政府意识到培养核心人才的重要性,通过派遣留学生赴苏联,选拔和培养出一批政治可靠、业务精湛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储备力量。

3、中国早期派往苏联留学的国家

中国早期派往苏联留学始于1921年,当时中国派遣了一批赴俄考察团,其中包括邓中夏、张太雷等著名共产党人。苏俄政府热情接待了这批中国考察团,并为他们安排了学习和参观的行程。

1925年,中国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中苏协定》,中国开始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前往苏联学习。第一批留苏学生共有100名,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宋庆龄亲自率领。这些学生主要学习军事、政治、经济等学科。

在苏联期间,中国留学生接受了系统而严格的教育,不仅学习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还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他们在苏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结交了许多苏联朋友。

回国后,中国留苏学生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国民政府派往苏联的留学生外,中国共产党也派遣了一批留苏学生。他们主要学习党建、理论、军事等学科。回国后,他们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中的重要一员。

中国早期派往苏联留学是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中国早期派往苏联留学生名单

中国早期派往苏联留学生名单

1921年

刘少奇

任弼时

萧劲光

罗亦农

向警予

1922年

毛泽东

周恩来

瞿秋白

郭亮

张国焘

1923年

邓小平

陈毅

李维汉

董必武

蔡和森

1924年

朱德

贺龙

彭德怀

刘伯承

林彪

1925年

徐向前

聂荣臻

叶剑英

粟裕

张闻天

1926年

陈云

康生

王稼祥

刘晓

彭真

1927年

李富春

罗荣桓

陶铸

谭震林

陈赓

这些早期派往苏联的留学生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在苏联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思想,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