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留学生古代指什么(留学生在古代的本义是什么)

  • 作者: 胡嘉倪
  • 发布时间:2024-07-09


1、留学生古代指什么

留学生在古代指派遣或自费前往他国学习的外派学者或学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便有使节出国考察学习的记载。秦朝统一后,汉武帝继而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从此开启了官方派员出国学习的先河。汉魏时期,中日之间文化交流频繁,日本遣使至中国留学习儒学、佛学等。

唐代是我国留学生制度较为发达的时期。唐太宗实行开明政策,鼓励外邦学子来华学习,并设立专门机构接待和管理留学生。来自高丽、日本、新罗、波斯等国的留学生纷纷涌入长安。唐朝政府还颁布了《留学生试选格》,对留学生的资格、考试、待遇等事项作出详细规定。

宋朝继续延续了唐朝的留学生政策。宋仁宗时期,设有贡院专门接待外邦留学生。元朝统一中国后,留学生制有所衰落,但仍有少数西域和高丽学子来华留学。

明清时期,留学生制度几近废绝。直到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入侵中国,为挽救民族危亡,清政府派遣容闳等留学生赴美留学。此后,留学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留学生在古代的本义是什么

留学生,如今特指到国外求学的人,但其本义却与今日大相径庭。

在古代,“留学生”一词并非特定人群的专属,而是泛指在异乡寄居求学的人。其对象并不局限于国与国之间,也涵盖了不同地区或郡县的求学者。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求学之风盛行。各诸侯国之间往来频繁,诸侯子弟往往被送到他国求学,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这些到异邦求学的学生被称为“留学生”。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当时,不少求学者远离故土,游历列国,向名家求教。这些游学之士也被称为“留学生”。

汉代以后,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各郡县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来自偏远地区的学子到京师或文化发达地区求学,同样被称为“留学生”。

可见,古代的“留学生”是一个广义概念,泛指寄居异乡求学的人,而不是今日专指国外求学者。其本义旨在强调求学者离乡背井、勤奋好学的精神,与今日的留学内涵有本质区别。

3、留学生这个词源自哪个朝代

“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且繁荣的朝代,吸引了许多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学生前来求学。为了安置这些外国学子,唐朝政府在首都长安建立了专门的机构“鸿胪寺”,负责接待和管理他们。

“鸿胪”一词的本义为“礼宾客”,鸿胪寺的主要职责就是接待和安置外国使节和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大多来自朝鲜、日本、新罗、渤海、突厥等国家,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典籍和制度,并与中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由于这些留学生都是从国外来华求学,且需要长期居住在长安,因此唐朝人便称他们为“留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学生”一词逐渐被广泛使用,一直沿用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之前,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外国学生来华求学的记录。例如,在汉代,就有不少西域国家的学生前往中原地区学习汉文化。但由于数量较少,且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接待和管理,因此当时并未形成“留学生”这一概念。

4、留学生古代的意思是什么

留学生古代之义

“留学生”一词在古代早已有之,其涵义与今日有所不同。

早在汉代,就有“质子”之说。质子为各诸侯王为表忠心而送往京城的其子嗣。虽名义上为质押,但实际却是为了学习皇室礼仪、文化知识,为日后回国治政做准备。

魏晋南北朝时期,“留学生”一词开始出现。当时,中原战乱频发,不少士人避乱南下,在南朝的学府中求学。这些来自北方的学子被称为“留客”或“流客”。

唐朝时期,“留学生”的称谓更为广泛。唐朝国力强盛,吸引了来自周边国家的大量求学者。这些求学者中有僧人、使节、官员等,他们来到中国学习佛教经论、儒家经典、汉语等。

宋代以后,“留学生”一词逐渐淡出,代之以“贡生”或“官生”。贡生为各州府选送至京师学习的优秀学子,官生则为朝廷直接招录的官员。

可见,古代的“留学生”与当今的含义略有不同。他们既包括寄居他乡,学习他国文化知识的学子,也包括为质押或求官而前往他国的使命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