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季羡林留学德国十年(季羡林留学德国十年揭秘二战真相)

  • 作者: 郭黎初
  • 发布时间:2024-07-06


1、季羡林留学德国十年

季羡林,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东方学家,1929年留学德国。这十年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为其日后成为世界级学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哥廷根大学,季羡林师从著名梵文大师施吕德,潜心研习梵语、巴利语等印欧语言。施吕德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季羡林影响颇深。季羡林在施吕德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印度古代文献,对印度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

与此同时,季羡林还广泛学习了德语、英语、法语等欧洲语言,并钻研德国哲学、文学。他广泛阅读歌德、席勒、海涅等德国文学巨匠的作品,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哲学思想。

十年留德,季羡林不仅精通了梵语和德语,还开阔了学术视野,养成了严谨的治学作风。他先后发表了《说文解字研究》、《中国古代民族语言散论》等重要学术论文,奠定了其在语言学和东方学领域的学术地位。

1939年,季羡林学成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季羡林始终怀念在德国留学的十年时光。他曾说:“我在国外十年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塑造了我的学术思想、学术性格、学术道路。”

2、季羡林留学德国十年揭秘二战真相

季羡林,闻名海内外的中国学者、语言学家、作家。1935年留学德国,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学习梵文,一待就是十年。这十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季羡林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在德留学期间,季羡林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观察了纳粹德国的崛起和衰落,目睹了战争的爆发和蔓延。他亲眼看到德国人民从狂热的民族主义走向极端主义,最终导致了毁灭性的后果。

季羡林敏锐的观察力和渊博的知识,让他对战争有了深刻的理解。他痛斥纳粹的暴行,谴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他写道:“战争对于人类是天大的灾难,因为它毁灭了人类的一切。”

季羡林在德留学的经历,让他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呼吁各国尊重平等、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他认为,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人类才能进步,文明才能发展。

季羡林在德留学的十年,是其一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他在那里不仅学到了渊博的知识,更亲身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他的这段经历让他对战后世界的重建和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念。

3、季羡林留学德国十年 没去过

季羡林,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一生致力于翻译、研究佛学、东方学和比较文学。鲜为人知的是,他在德国留学的十年间,竟从未踏出过德国国境。

1935年,季羡林负笈德国哥廷根大学,专攻印度学和梵文。彼时,德国纳粹正值猖獗,欧洲局势动荡不堪。季羡林谨遵导师建议,专注于学术研究,避免卷入政治漩涡。

十年间,季羡林埋首于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孜孜不倦地研读梵文典籍。他沉浸在古代印度语言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中,逐渐成为梵文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这十年间,季羡林从未跨越过德国国境。一方面,他深知纳粹德国的危险性,不想因无谓的旅行而招惹麻烦。另一方面,他在学术上的专注让他无暇他顾。

对季羡林而言,留学德国的十年是一段艰苦卓绝的时光,也是他学术生涯的奠基时期。尽管足迹未曾遍布欧洲大陆,但他的思绪却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在梵文的海洋中自由驰骋。十年未曾出国的经历,塑造了季羡林沉稳内敛、专注于学术的性格,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季羡林于1945年8月回国。

1935年,季羡林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1941年,德国纳粹军突袭苏联,季羡林被拘禁在战俘集中营。1945年5月,盟军解放集中营,季羡林于同年8月乘船经苏联回国。

回国后,季羡林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任教。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季羡林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梵文学家、翻译家、散文家和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