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季羡林一起去德国留学的敦福堂(季羡林关于敦煌的话)
- 作者: 王清一
- 发布时间:2024-09-16
1、与季羡林一起去德国留学的敦福堂
与季羡林共赴异国的敦福堂
1930年,季羡林负笈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随同他的,还有一位名叫敦福堂的同乡好友。敦福堂,本名敦崇礼,其父与季羡林父亲曾一同求学,两家交好。
敦福堂是一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其与季羡林志趣相投,同为学问痴迷。在德国的日子里,他们一起拜师求教,探研梵文和古希腊文,互为知己,相辅相成。
敦福堂学识渊博,尤精于语言文字。季羡林曾评价他:“在语言学方面的天才,要比我高得多。”两人一同研习梵文,敦福堂进展神速,甚至能够翻译原始佛教典籍。
除了学术追求,敦福堂还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与季羡林一起收集民间传说,探讨中国古代思想,为日后成为一代国学泰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异国他乡,敦福堂与季羡林相依相伴,共历风霜。他们于陋室翻译佛经,于图书馆埋首经典,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时光飞逝,敦福堂与季羡林学成回国,分别执教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他们始终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共同为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敦福堂,这位与季羡林一同求学异国的挚友,其勤奋求知,博览群书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国学术的贡献,至今仍为后人所铭记。
2、季羡林关于敦煌的话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敦煌学家,他对敦煌文化的热爱和研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季老曾深情地评价敦煌:“敦煌是世界文化的宝库,是人类精神的宝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他认为,敦煌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艺术珍品,更在于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季老指出,敦煌石窟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里面有大量的壁画、雕塑、经书等珍贵遗迹。这些遗迹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宗教、艺术和历史,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jpg)
季老还强调了敦煌壁画的独特价值。他认为,敦煌壁画不仅是艺术杰作,也是历史文献。这些壁画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俗和思想,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季老的这些话,既是对敦煌文化的赞美,也是对敦煌价值的深刻阐释。他希望后人能够重视和保护敦煌文化,让它继续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人类精神的宝库。
3、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
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由季羡林先生领衔编纂的敦煌学巨著,堪称敦煌学研究的里程碑。
此辞典聚合中外学者近千人,采集敦煌文献数十万卷,历经三十余载艰辛编写而成。收录敦煌学相关条目八千余条,涉及敦煌历史、考古、文献、语言、艺术等各个领域。
辞典内容博大精深,考证严谨,以翔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图片,对敦煌学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其中,季羡林先生亲自编写的敦煌学专有名词解释,更是为敦煌学研究者提供了权威的参考。
该辞典不仅是一部敦煌学百科全书,更是一部文化巨著。它不仅记录了敦煌丰富的文化遗产,还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料,推动了敦煌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的编纂,体现了季羡林先生对敦煌学的热爱和严谨治学的精神。这部巨著为敦煌学研究树立了新的标杆,将长期成为敦煌学研究的必备工具书,为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做出重要贡献。
4、季羡林与敦煌文化
季羡林,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和东方学家,与敦煌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1941年,季羡林受聘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启了与敦煌文化的不解之缘。他参与了敦煌莫高窟的考察和壁画的临摹工作,为保护和研究敦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_1.jpg)
季羡林对敦煌壁画的解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这些壁画不仅是佛教艺术的杰作,更是一部生动的中国古代历史画卷,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
他还深入研究了敦煌出土的佛教写经,对佛教经典的传播和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他的《敦煌吐鲁番吐火罗文佛教文献》一书,是研究吐火罗语文学和佛教文献的经典著作。
季羡林还积极推动敦煌文化的国际交流。他曾多次出国讲学,介绍敦煌文化,为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作出了贡献。
季羡林与敦煌文化结缘一生,他不仅是敦煌文化的保护者,更是其研究和传播的先驱。他的学术成果为敦煌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