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德国留学学校(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 作者: 陈锦烁
- 发布时间:2024-07-07
1、季羡林德国留学学校
季羡林先生的德国留学经历,对他一生的学术生涯和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先后就读于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师从海因里希·吕德斯和瓦尔德施密特等著名学者。
在哥廷根大学,季羡林潜心研修梵文和巴利文,打下了坚实的印欧语言学基础。他师从吕德斯教授,学习语言学、梵文和巴利文等课程。吕德斯教授是一位严谨治学、学识渊博的学者,对季羡林的研究工作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帮助。
在柏林大学,季羡林转攻突厥学,师从瓦尔德施密特教授。瓦尔德施密特教授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突厥学家,在突厥语语言、文学、历史等领域造诣颇深。在瓦尔德施密特教授的指导下,季羡林的研究方向逐渐明确,对突厥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德国留学期间,季羡林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哲学、文学、历史、语言学等领域的知识,为他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德国留学经历不仅为季羡林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严谨的治学方法,也塑造了他的人格品质和人生观。他从德国学者身上学习到了严谨治学、一丝不苟、淡泊名利的精神。同时,他也感受到德国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对学术的崇尚,这对他日后的学术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jpg)
季羡林教授于1946年2月13日从德国哥廷根启程回国。
他在德国学习和工作了十三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担任讲师。尽管他在德国取得了学术成就,但他一直心系祖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迫切希望为战后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季羡林教授的回国之路并不容易。当时正值战后动荡时期,交通不便,要从欧洲回到中国需要辗转多个国家。他先乘火车到达波兰华沙,然后经由莫斯科、伊尔库茨克、哈尔滨等地,历经两个多月才回到北京。
回国后,季羡林教授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他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为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一代学术大师。
3、季羡林留学的是什么大学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东方学家,曾留学于德国哥廷根大学。
哥廷根大学位于德国下萨克森州哥廷根市,是一所享有盛誉的百年名校。该校成立于1737年,以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人文社科领域的领先地位闻名。
季羡林于1935年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文学院,主修西洋文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南迁,季羡林随校到了长沙。1938年,他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欧名额,前往德国留学。
在哥廷根大学,季羡林师从于著名梵文语言学家齐美尔。他刻苦钻研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并广泛涉猎印度哲学、佛学和佛教史。在齐美尔的指导下,季羡林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先后发表了多篇重要的学术论文。
1941年,季羡林顺利获得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中印文化关系史》成为中国学术界印度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的经历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精通了印度古代语言,还对印度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这些学术积累为他日后在东方学和中外文化交流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几年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共计四年。
1935年夏,季羡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德国的名额。9月,他抵达柏林,进入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今洪堡大学)攻读印欧语系。
在德国留学期间,季羡林勤奋学习,广泛涉猎,研究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种语言。他师从著名印欧语言学家梅耶教授,深受其学术影响。
1937年,季羡林前往哥廷根大学,跟随西克教授学习吐火罗文。三年后,他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季羡林又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研究佛学。在那里,他拜著名佛学家巴赫霍菲尔教授为师,深入研习佛教经典。
1941年,季羡林学成回国,成为一位造诣颇深的语言学家和佛学家。他将德国留学的经历化为学术成果,为中国语言学和佛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