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留日学生怀宁籍杨仲明(杨仲明的医术到底如何)
- 作者: 李晚凝
- 发布时间:2024-07-28
1、清朝留日学生怀宁籍杨仲明
清末留日学生杨仲明,字省三,号竹尘,怀宁人。幼年天资聪颖,饱读经书。1906年,年仅16岁的杨仲明考入安徽高等学堂速成科。受时势影响,他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8年,杨仲明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在日本期间,他积极参加留学生革命活动,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志士。1910年,杨仲明与其他留日学生组建国民共进会,筹办革命刊物《民声》,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回国后,杨仲明历任安徽省咨议局议员、安庆府议会议长等职,积极推动地方自治和教育改革。他还创办了怀宁县立中学校,为家乡培养了大量人才。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杨仲明避居日本。期间,他继续学习军政,并与革命党人保持密切联系。1916年,杨仲明回国参加护国运动,任四川护国军第二军参谋长。
1917年,杨仲明在上海逝世,年仅27岁。他短暂的一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其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至今仍为后人所铭记。
2、杨仲明的医术到底如何
3、杨仲书村古墓
杨仲书村,位于安徽省太湖县境内的古村落。村中有一座清代古墓,坐北朝南,为三合土夯筑,占地约200平方米。
古墓前有一座石碑,上刻“杨仲书之墓”五字,字迹清晰。据当地村民介绍,杨仲书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武举人,以武艺高强闻名于乡里。
古墓的结构比较简单,由墓门、墓室和后室组成。墓门上方有一块石板,上刻“楊氏之墓”四字。墓室呈长方形,长约4米,宽约3米,高约2米。墓室后部有一扇小门,通往后室。后室较小,存放着杨仲书的棺椁。
杨仲书的棺椁是一具楠木棺,保存完好。棺盖上雕刻着精致的花纹,棺内铺着厚厚的棉被。杨仲书的遗体身着官服,面容安详,栩栩如生。
古墓中还出土了一批随葬品,包括陶瓷器、玉器、铜器等。这些随葬品反映了杨仲书生前的生活和社会地位。
杨仲书村古墓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清代葬俗和当地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杨仲芳 明朝
.jpg)
杨仲芳,明朝万历年间大臣,字子芳,号西崖,祖籍四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历任郎中、光禄寺卿、刑部尚书等职。
杨仲芳为人刚直不阿,敢于直谏。任刑部尚书期间,严明法纪,不畏权贵。有一次,首辅沈一贯欲纵容其亲戚滥用官权,杨仲芳坚决抵制,并上奏弹劾,最终使其受到处罚。
杨仲芳还重视吏治,重用有才之士。他认为,选拔官员应以才能为先,不拘一格。在任期内,他举荐了许多有能力的官员,为朝廷输送了新鲜血液。
杨仲芳不仅是一位正直清廉的官员,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文辞藻华美,意境深远,被誉为“西崖体”。其名作《浣溪沙》广为流传,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杨仲芳病逝于任上,终年六十二岁。他的一生清正廉洁,为官刚正不阿,为吏治清明,为文学清雅,在明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