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民国时期的留学生数量(民国时期的留学生数量有多少)

  • 作者: 杨桉闻
  • 发布时间:2024-08-05


1、民国时期的留学生数量

民国时期,随着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开放,留学热潮兴起,大批青年学子走出国门,寻求知识和救国的道路。

1914年,民国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全国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为1,295人。1920年,这一数字上升至7,970人。1929年,达到顶峰,留学生人数超过18,000人。

其中,就读于美国的学生最多,其次为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留学生专业以理工科、社会科学和教育学为主。

民国时期的留学生数量激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个性解放,鼓励青年出国留学,开阔眼界。

救国救民的意识:面对内忧外患,留学生们期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制度,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政府的政策支持:民国政府设立了奖学金和留学资助制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出国留学。

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带回的先进知识和思想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许多留学生后来成为中国各领域的领军人物,为国家的进步和强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民国时期的留学生数量有多少

民国时期,中国留学生人数大幅增加。

1900年后,清政府开放留学政策,截止1911年,出国留学生人数已达1.2万人。其中绝大多数赴美求学,也有少部分前往日本、欧洲等地。

1912年后,民国政府进一步重视留学教育,设立国立留学生监管委员会,派驻海外专员负责留学生管理。随着国势发展,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1920年,留学生人数突破4万人;1930年,达到7.3万人。

留学国别分布方面,美国仍是首选,其次是日本、法国、德国等。留学生所学专业也较为广泛,涵盖文法、工科、医农等领域。

民国时期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促进国内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留学生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留学生人数进一步扩大,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民国时期留学的人非富即贵吗

民国时期,留学海外蔚然成风,留学人员是否非富即贵,成为一个备受讨论的话题。

从经济层面看,留学费用高昂,并非所有家庭都能承担。民国初期,留学公费由政府提供,限于少数精英子弟。随着社会发展,留学费用日益平民化,但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富裕家庭的子女留学机会相对较高。

留学并不局限于富贵家庭。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思想解放,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公立学校逐渐普及,教育水平整体提高,出身贫寒的青年也通过刻苦努力和社会资助获得了留学机会。如著名学者胡适、竺可桢等,都出身普通家庭,却通过勤勉刻苦,留学海外,成为一代学术大师。

民国时期留学方式多元化。除了公费留学和自费留学外,还有奖学金留学、留学生组织资助等多种渠道。这为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提供了留学机会。

民国时期留学的人员并非完全非富即贵。社会经济条件、教育改革、留学方式多元化等因素共同作用,让出身贫寒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和社会资助实现留学梦想。因此,留学机会并非富贵阶层的专利,而是整个社会进步的标志。

4、民国时期的留学生数量是多少

民国时期,留学生数量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教育的重视和向往。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清政府选派了第一批47名留学生赴美留学。此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继续推行留学政策。1917年,成立了“留学欧美学生监督处”,负责留学生派遣、管理和资助。截至1923年,出国留学生人数已突破万人。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留学政策进一步扩大,留学人数持续增长。1930年,留学生人数达到顶峰,超过15000人。

据统计,整个民国时期,赴欧美留学的学生总数约为7万人。其中,美国是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地,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德国、法国和英国。

留学生的主要专业分布在理工科、医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等领域。他们学成归国后,为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