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民国赴法留学出发前住哪(民国时期去法国留学的名单)

  • 作者: 胡南禹
  • 发布时间:2024-09-24


1、民国赴法留学出发前住哪

彼时民国初年,学子东渡蔚然成风,而赴法留学者尤甚。

赴法留学生出发前,多会入住位于上海法租界的“里昂大饭店”。这家由法国人创办的豪华酒店,坐落于静安寺附近,毗邻法租界中心,交通便捷,环境优越。

里昂大饭店拥有宽敞的房间和舒适的设施,深受留学生的欢迎。他们在这里稍作休整,办理签证、预订船票等杂事。

旅馆里,经常可以看到身着西服、头戴呢帽的留学生们,紧张而兴奋地筹备行装。他们与同窗好友道别,憧憬着未来的求学之路。

在出发前夕,留学生们会在里昂大饭店举行告别晚宴。大家举杯畅饮,畅谈理想,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次日清晨,留学生们带着父母的嘱托和朋友的祝福,从里昂大饭店出发,踏上前往法国的旅途。他们满怀期待,奔赴异国他乡,寻求知识的宝藏。

里昂大饭店见证了无数赴法留学生的梦想与希冀。它不仅是一座旅馆,更是留学生们留学生涯的起点,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祖国的热爱。

2、民国时期去法国留学的名单

民初留学法国精英名单(不完全)

第一批(1912-1919)

蔡元培: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

杨荫榆:化学家,北洋大学教授

黎锦晖:音乐家,新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曲家

傅增湘:图书馆学家,北平图书馆馆长

萧友梅: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第二批(1920-1927)

钱玄同: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校长

吴宓:文学家,清华大学校长

周诒春:数学家,中央研究院院长

茅盾:文学家,文化部长

李四光: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

第三批(1928-1937)

朱光潜:美学家,北京大学校长

林语堂:作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委员

许崇智:政治家,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

潘文华:政治家,国民政府外交部长

李济: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长

第四批(1938-1945)

费孝通: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校长

钱穆:历史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胡适:文学家,驻美大使

丁玲:作家,全国文联副主席

沈尹默:书法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3、民国时期留学法国的名人

民国时期,中国留学法国蔚然成风,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文学界,郁达夫、郭沫若、徐志摩等人在法国接受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回国后创作出具有先锋精神的作品,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艺术界,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人在法国学习西方绘画技法,回国后创立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优秀艺术家。

学术界,胡适、吴宓、梅贻琦等人在法国接受了严谨的学术训练,回国后就任清华、北大的校长,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界,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人在法国勤工俭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思想基础。

经济界,张家瑞、叶企孙等人在法国学习经济学理论,回国后参与制定经济政策,促进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转型。

李石曾、柳亚子、秦邦宪等人在法国从事外交工作,为推动中法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

这些民国时期留学法国的名人,学贯中西,思想先进,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激励着后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4、民国时期留学怎么去的

民国时期,出国留学蔚然成风,然而当时的留学之路并不像如今这般便捷。

申请留学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通常情况下,仅有高中或大学文凭是不足以获得国外大学的录取资格的。留学生普遍需要通过预科考试或补习课程,完善自己的学业基础。

留学费用昂贵,成为留学路上的一大障碍。出国留学需要支付学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各项开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负担颇重。因此,许多留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申请奖学金或贷款来筹措资金。

第三,获取护照是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民国时期,护照由外交部颁发,需要提供个人资料、照片和证明材料。出于政治和经济等因素,部分人士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能获得护照。

第四,选择留学目的地也需慎重考虑。民国时期,赴美留学最为热门,其次是赴日和赴欧。留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经济条件和语言能力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留学国家。

留学归来后,如何报效祖国也是一个问题。民国时期,政府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予支持。由于国内局势动荡和经济发展落后,部分留学人员选择留在国外或转而前往其他国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