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季羡林去德国留学学什么(季羡林为什么在德国呆了十年)

  • 作者: 郭颜落
  • 发布时间:2024-08-15


1、季羡林去德国留学学什么

季羡林赴德国留学主攻印欧语系学,专精梵文和吐火罗文。

梵文是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是许多佛教经典的原语,也是印度文化研究的重要工具。季羡林在德国师从梵文大师瓦尔德施密特,系统学习梵文文法、词汇和经书。

吐火罗文是古代中亚的一门印欧语言,由生活在新疆地区的吐火罗人使用。吐火罗文的发现震惊了学术界,因为它填补了印欧语系中的一大空白。季羡林在德国师从吐火罗文权威西克,钻研吐火罗文的手稿和文献,为吐火罗文的解读和研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除了印欧语系学外,季羡林还广泛涉猎哲学、宗教、历史等领域,博采众长,为其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德国留学期间,与多位世界级的学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友谊为他的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提供了宝贵的助力。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的经历,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刻苦钻研,博学多才,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季羡林为什么在德国呆了十年

季羡林在德国逗留长达十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求学深造:

季羡林赴德国留学的主要目的是攻读梵文和比较语言学博士学位。他在哥廷根大学师从著名梵文学家西克教授,潜心研究梵文典籍和印度文化。

纳粹战争爆发:

1939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中德关系破裂,中国学生无法返回祖国。季羡林被迫滞留在德国,但他并未放弃学业,继续在哥廷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语言研究:

德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镇。季羡林利用滞留期间,广泛接触了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和语言学著作。他深入研究了印欧语言、斯拉夫语言和阿尔泰语言,为其后来的语言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料搜集:

德国拥有丰富的东方学研究资料。季羡林在滞留期间,多次前往柏林、慕尼黑等地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搜集和整理有关印度文化和梵文典籍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为其博士论文和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学术交流:

季羡林在德国结识了许多著名的东方学家和语言学家,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这些交流开阔了季羡林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其学术灵感,为他日后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季羡林先生从德国回国的时间有两次:

第一次回国:1945年 autumn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秋,季羡林先生从德国汉堡大学启程回国。

航行途中,季羡林先生还被国民政府驻上海领事馆拘留了30多天。

1946年春,季羡林先生抵达上海,后前往北京大学任教。

第二次回国:1979年

1979年,季羡林先生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同年,季羡林先生从德国回国,任研究所所长。

此后,季羡林先生一直担任该研究所所长至1993年。

请注意,文章内容严格按照您的要求,只提供了季羡林先生从德国回国的两次时间,没有其他内容。

4、季羡林留学的是什么大学

季羡林留学的大学是德国哥廷根大学。

1935年,季羡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语言学。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被迫南迁,季羡林的学业中断。1941年,在清华大学教授的推荐下,季羡林赴德国留学。

在德国,季羡林选择了哥廷根大学。哥廷根大学是德国历史最悠久、学术水平最高的大学之一,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和良好的教学环境。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师从著名梵文语言学家施勒伯,系统学习了梵文、巴利文等印度古代语言,并广泛涉猎了印度哲学、宗教、历史等多个学科。

在哥廷根大学期间,季羡林勤奋钻研,成绩优异,深得施勒伯教授的赏识。1944年,季羡林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中印比较佛学论》,不仅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也为中印文化交流和佛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