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季羡林留学德国的情况(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 作者: 张逸橙
  • 发布时间:2024-08-22


1、季羡林留学德国的情况

季羡林,中国著名学者、语言学家、东方学家,曾留学德国七年。

1935年,季羡林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埃密尔·西格。在德国期间,季羡林刻苦学习,潜心研究梵文、巴利文和回鹘文,取得了非凡的学术成就。

季羡林在德国的生活十分艰苦。他租住在一个狭小的阁楼,每天靠自己做饭和洗衣服维持生计。为了省钱,他经常吃一些廉价的食物,如土豆和面包。但这些困难并没有磨灭他的学习热情。

在德国的七年时光里,季羡林发表了多篇论文,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其中,他关于《大唐西域记》的研究,尤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1941年,季羡林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季羡林留学德国期间,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如 Хайнер Руш和 瓦格纳。这些学者的思想和治学态度对季羡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季羡林回到中国,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季羡林留学德国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学术知识,也塑造了他的学术思想和人生观。他始终保持着勤奋好学的精神,对学术孜孜不倦地追求。同时,他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是中国学术界的杰出代表。

2、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季羡林从德国回国的时间为:

1946年4月14日

季羡林于1935年公派留学德国,在哥廷根大学攻读梵文和比较语言学。1937年,其导师去世,季羡林不得不自行谋求出路。在经历了战争的动荡和颠沛流离后,季羡林于1946年4月14日乘坐“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

季羡林的回国之路十分艰辛。他从莱比锡出发,途经上海,于4月14日抵达青岛。当时,青岛正处于国共内战的胶着阶段,季羡林的回国受到重重阻碍。最终,在当地政府和友人的帮助下,季羡林于4月24日辗转抵达北京。

季羡林的回国为中国学术界增添了宝贵的国际视野和学术力量。他作为一名梵文和比较语言学专家,为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季羡林去德国留学的故事

季羡林赴德留学之路,缘起于动荡的战乱年代。

1935年,日寇入侵华北,国难当头。季羡林时任山东大学教授,忧心国运,深感知识救国的使命。他决心远赴重洋,寻求先进科技,报效祖国。

经多方奔走,季羡林获得赴德国留学的奖学金。1935年9月,他告别妻儿,踏上了漫漫征途。

旅途艰辛,从青岛坐船至上海,再转乘火车至莫斯科。途中,他亲历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感受到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危机。

抵达柏林后,季羡林入读哥廷根大学,攻读梵文和佛学。在异国他乡,他勤奋刻苦,博览群书,结识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

留学期间,季羡林目睹了德国人民的严谨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也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他曾亲眼看到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迫害,内心愤慨不已。

1945年,二战结束。季羡林学成归国,满怀着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他将毕生所学投入教学科研,成为中国梵文和佛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季羡林赴德留学的经历,不仅是他个人学术生涯的转折点,更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胸怀国家,放眼世界,在逆境中磨砺志向,在求学中报效祖国。

4、季羡林留学的是什么大学

季羡林,著名语言学家、东方学家和国学家。1926年至1935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于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

在哥廷根大学,季羡林师从著名梵文学家西克,系统学习了梵语、巴利语和佛教文献。他精研《吠陀经》和《奥义书》,并出版了《梵汉词汇》《汉梵词汇》等著作。

1930年,季羡林转学至柏林大学,师从著名汉学家鲍吾芳。在鲍吾芳的指导下,季羡林潜心研究《左传》和《史记》,并撰写了《中国历史上之周公》《孔子之前中国社会史研究》等论文。

柏林大学时期,季羡林还深入研究了西域历史和文化。他与德国学者合作,翻译了《西域记》,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季羡林从柏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成为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