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德国留学的经历(季羡林为什么在德国呆了十年)
- 作者: 王慕澄
- 发布时间:2024-09-01
1、季羡林德国留学的经历
季羡林,中国现代杰出的学者和诗人,曾在德国留学12年。这段留学经历对他的学术研究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0年,季羡林远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和吐火罗文。在德国,他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潜心研究东方古文字和佛教经典。他师从著名东方学家魏伯希和巴尔采,得到他们的悉心教导。
.jpg)
在德国,季羡林不仅接受了严谨的学术训练,也受到了德国文化和思想的熏陶。他对德国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广泛阅读康德、黑格尔等人的著作。他也接触到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并受到了歌德和席勒等人的影响。
季羡林在德国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而陷入孤独,但他也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求知欲克服了困难。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逐渐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1942年,季羡林完成学业,带着收获满满的知识和思想回到中国。这段德国留学经历为他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成为中国梵文和吐火罗文研究领域的权威。同时,它也拓宽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为他在文学、哲学等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季羡林为什么在德国呆了十年
季羡林在德国逗留长达十年,主要原因有四:
求学深造:1935年,季羡林前往德国葛廷根大学攻读梵文、吐火罗文,并于1941年获得博士学位。德国严谨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藏书资源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战争阻隔:二战爆发后,德国与中国交通断绝,季羡林无法返回祖国。他选择留在德国继续学业和研究,以避免战火波及。
学术交流:在德国期间,季羡林结识了许多著名学者,如海因里希·吕德里希·雅各布斯。通过学术交流,他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领域。
恶劣环境:二战结束后,德国百废待兴,生活条件艰苦。但季羡林选择了留下来,一方面是因为对学术研究的执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见证德国的战后重建和复兴。
3、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季羡林于1946年从德国返回中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季羡林于1937年9月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束,季羡林所在的研究院也暂停工作。当时中国尚未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内局势仍不明朗。因此,他决定先返回瑞士,在瑞士日内瓦大学任旁听生。
.jpg)
1946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季羡林得知这一消息后,即刻决定回国。他从瑞士经过印度加尔各答,于1946年6月25日抵达上海,随后回到北平,就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
季羡林回国后,立即投入到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务,成为中国学术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
4、季羡林德国留学经历的影响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的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他一生的思想和学术道路。
德国的学术严谨和治学态度给季羡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哥廷根大学,他师从著名梵文学家梅耶,受到了严格的学术训练。梅耶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渊博的知识,启发了季羡林的治学追求,使他终身践行学术诚实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德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也对季羡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德国的歌德、席勒等文学巨匠的作品,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和人文情怀。德国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鼓励他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德国的留学经历开阔了季羡林的国际视野。他在德国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学者和朋友,这拓宽了他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他的文化包容性。德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也促使他思考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问题。
季羡林从德国留学归国后,将德国学术严谨、治学自由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带回了中国。他勇于批判传统学术弊端,倡导创新和学术自由,为中国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散文和诗歌,饱含着深沉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思索,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季羡林在德国的留学经历是其人生和学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不仅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也塑造了他开阔的国际视野、批判的精神和人文情怀,对中国学术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