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德国留学的文章(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 作者: 胡船星
- 发布时间:2024-09-11
1、季羡林德国留学的文章
季羡林,享誉中外的东方学大师,早在青年时期便踏上了留学德国的求学之旅。
1935年,季羡林怀揣远大的理想,远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在哥廷根,他师从著名梵文大师西克教授,专攻印度古代语言和文学。他勤奋好学,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短短几年间就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
在德国留学期间,季羡林不仅系统地学习了梵文、巴利文等印度古代语言,还接触到了西方哲学、历史和文学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他博览群书,深入研究,开阔了学术视野,为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季羡林还积极参与中国学生社团活动,宣传中国文化,促进中德文化交流。他担任中德学生联合会主席,组织中德学生联欢会和学术讲座,为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
1941年,二战爆发,季羡林被迫中断学业回国。虽然留学德国的时间不长,但这段经历对他的学术思想、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继承了德国学者严谨治学的精神,博学多才,著述等身,成为中国梵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jpg)
季羡林的德国留学经历,不仅是个人学术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他以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的求学态度,为中德两国人民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也为中国学界培养了一位卓有成就的东方学大师。
2、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季羡林于1946年10月从德国回国。
1935年,季羡林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主修印度学。二战期间,他被困在德国,生活十分艰苦。
二战结束后,季羡林渴望回国。1946年,他得知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将派专机接回滞留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便立即与使馆取得联系。
经过数月的筹备,专机于10月从莫斯科起飞,经华沙、布拉格、维也纳等城市,最终降落在重庆机场。季羡林和数百名中国留学生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国后,季羡林受到了热烈欢迎。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并担任该系主任。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一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几年
季羡林,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东方学家和教育家,曾在德国留学五年。
1935年,季羡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德国的名额,前往哥廷根大学学习。在德国期间,他师从著名印欧语言学家西格,专攻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博览群书,汲取了西方学术思想的精华。他不仅精通梵学,还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为其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季羡林在德国还广泛接触了德国文化,深入了解了德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这对他的人格修养和学术视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这样评价自己这段留德经历:“我在德国的五年,奠定了我的学术基础,使我一生受益无穷。”
在完成博士学位后,季羡林于1940年回国,从此开启了其辉煌的学术生涯。他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的语言学和东方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的经历,不仅为他带来了丰富的学术知识,更塑造了他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德高望重的学者。
4、季羡林德国留学的经历
季羡林于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主修梵文和巴利文,师从印欧语言学大师西克教授。留学期间,季羡林勤奋刻苦,在梵文和巴利文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他在西克教授的指导下,潜心研究《梵文语法》,并撰写了《梵文语音学》和《梵文语法》两部专著,奠定了他在梵语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同时,季羡林还深入研究《巴利文典籍》,翻译出版了《巴利文语法》和《法句经》等多部巴利文经典著作。
除了学术研究,季羡林还积极接触德国文化,学习德语,结交了包括海涅、歌德在内的众多德国文豪和学者。这些经历开拓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思想,对他的学术生涯和个人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jpg)
季羡林在留学期间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中国留学生和德国友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参与创办了中国留德学生会,在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德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季羡林的德国留学经历是一段宝贵的经历,为他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塑造了他的国际视野和人文精神,成为他一生中难以忘怀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