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几岁去德国留学(季羡林为什么在德国呆了十年)
- 作者: 朱颜可
- 发布时间:2024-09-11
1、季羡林几岁去德国留学
季羡林先生于1935年,年仅27岁时,前往德国留学。
彼时,季先生已在中国接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和语言学教育,在学术上颇有造诣。出于对德国哲学和语言学的浓厚兴趣,他毅然决定赴德深造。
在德国,季先生师从著名汉学家卫礼贤教授,攻读印欧语言学和梵语。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在语言学、宗教史、哲学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jpg)
1941年,季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位通晓12种语言的博士。他在德国的留学经历极大地拓展了他的学术视野,为其日后成为享誉世界的东方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季羡林为什么在德国呆了十年
季羡林在德国滞留十年,主要原因如下:
一、二战爆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德国与日本结盟,导致中国与德国断交。季羡林无法回国,滞留德国。
二、战时混乱
二战期间,德国交通中断,通信困难。季羡林与国内失去联系,无法获取回国信息。
三、戈廷根大学挽留
季羡林在戈廷根大学学习期间表现优异,受到教授的赏识。战争期间,大学想方设法挽留他担任中文讲师,以维持中文教学。
四、个人原因
季羡林在德国结识了第一任妻子伊姆加德,婚后生下儿子。这进一步加深了他与德国的情感联系。
在滯留期間,季羨林持續研究梵文、佛學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還撰寫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和譯著,為中德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季羨林才得以回到祖國。
3、季羡林去德国留学的故事
异域求学铸风华
季羡林,享誉海内外的语言学家、文学家。1935年,年轻的他远赴德国求学,开启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
抵德之初,语言不通成为季羡林的拦路虎。他勤学苦练,昼夜不辍。为了练好发音,他对着镜子反复操练,直至唇舌生疼。为了理解原文,他手不释卷,查阅字典,废寝忘食。
在歌德大学,季羡林师从著名梵文学家施密特。施密特治学严谨,要求苛刻。季羡林虚心求教,反复研读梵文典籍,甚至自购书籍,专程前往柏林求教名师。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赢得了施密特的赞赏。
留学期间,季羡林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结识了许多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他与印度同学兰巴同游黑森林,在浩瀚的树海中感悟人生真谛。他与德国友人克莱格共赏莱茵河风光,在流水潺潺中畅谈理想抱负。
1941年,季羡林以优异成绩获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留学德国的经历,使季羡林不仅精通德语和梵语,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识,为其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季羡林在德国求学的旅程,是勤奋、求知和文化交流的缩影。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在求学道路上不断攀登,在文化交流中增进理解,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4、季羡林留学的是什么大学
季羡林留学于德国格丁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t G?ttingen)。
格丁根大学是德国一所历史悠久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成立于 1737 年。它以其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而闻名。
季羡林于 1935 年考入格丁根大学,攻读梵文和比较语言学专业。他师从著名语言学家朱利叶斯·瓦奇(Julius Wach)。在格丁根大学的学习经历,对季羡林的一生影响深远,为他日后成为国际知名的东方学家和比较文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格丁根大学期间,季羡林除了刻苦钻研学术,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他与德国学者和同学广泛交谈,了解不同文化视角。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知识面,也促进了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思考。
1941 年,季羡林以优异成绩获得格丁根大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中印两大文化的比较研究》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为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季羡林在格丁根大学度过了他人生中重要的留学时光。格丁根大学不仅为他提供了学术上的熏陶,也塑造了他的文化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化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