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赴法留学的名人(1919年赴法留学费用谁出的)
- 作者: 郭沐恬
- 发布时间:2024-06-15
1、1919赴法留学的名人
1919年,近代中国掀起一股赴欧留学的热潮。在这一批留学人员中,涌现出众多日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知名人士。
蔡元培(1868-1940):教育家、思想家。赴法留学期间,深受法国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回国后致力于教育改革,倡导“以美育代宗教,以劳作代礼拜”,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吴稚晖(1865-1953):革命家、思想家。赴法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与孙中山交好。回国后,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jpg)
李叔同(1880-1942):艺术家、教育家。赴法留学主攻美术和音乐,归国后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和音乐教育的先驱。后在浙江出家,法名弘一法师,以高深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魅力闻名。
徐志摩(1897-1931):诗人。赴法留学期间开始创作新诗,回国后成为新月派诗人代表。其诗作风格婉约细腻,注重意境和音乐性,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半农(1891-1934):语言学家、诗人。赴法留学专攻语音学,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现代语言学和文学研究,对新诗的创作和语言的规范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众多赴法留学的人士,他们在回国后也成为各领域的骨干力量:如经济学家马寅初、地质学家翁文灏、作家周作人、哲学家冯友兰等。他们的留学经历,为中国近代的教育、文化、科学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1919年赴法留学费用谁出的
1919年,一大批中国青年赴法国留学,这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段历史。那么,这些留学生赴法留学的费用由谁承担呢?
部分留学生得到中国政府的资助。1919年,北洋政府设立了留法勤工俭学处,为有意赴法留学的青年提供经济资助。获得资助的留学生每月可领取一定金额的津贴,以支付留学期间的学费、生活费等开支。
部分留学生得到地方政府的资助。一些中国省份,如浙江、四川等,也设立了留法勤工俭学处或留法奖学金,为本省的优秀青年提供赴法留学经费。
再次,部分留学生得到私人资助。一些富商、企业家和社会人士出于爱国热情,捐资资助中国青年赴法留学。例如,著名的爱国华侨黄焯,就曾资助过一批广东籍留学生赴法学习。
也有部分留学生自费赴法留学。他们大多来自富裕家庭,能够自行支付留学费用。
1919年中国留学生赴法留学的费用来自多种渠道,包括中国政府、地方政府、私人资助和自费。这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各界对留洋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中法交流的热情。
3、1919赴法留学的名人有哪些
赴法留学是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开阔眼界、吸收新知的重要途径,1919年赴法留学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高潮。
这一年,大批青年才俊启程前往法兰西,其中不乏日后名垂青史的文化巨匠:
胡适(1891-1962):现代文学奠基人,以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领袖的身份著称。
傅雷(1908-1966):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翻译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法国文学作品而闻名。
吴宓(1894-1978):诗人、翻译家、学者,以其对泰戈尔、叶芝等诗人的翻译和对古典文学的研究而为人所知。
林语堂(1895-1976):幽默大师、文学巨匠,以《吾国与吾民》等作品广为流传。
徐志摩(1897-1931):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再别康桥》感动了无数读者。
梁宗岱(1903-1983):诗人、翻译家、哲学家,以翻译波德莱尔、瓦雷里等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而闻名。
潘光旦(1899-1967):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以其对中国家庭和人口问题的研究而闻名。
吴稚晖(1865-1953):革命家、政治家,在辛亥革命和国民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名人赴法留学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也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为他们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传奇。
4、1919赴法留学的名人有谁
1919年,一批怀揣着救国梦的中国青年赴法国留学,开启了一段求学问道、报效祖国的壮丽旅程。这批精英学子中,有诸多日后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大师级人物:
吴玉章: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参与创建中共并担任中央委员。
周恩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曾任总理、外交部长。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陈毅:新中国开国元帅,曾任外交部长、上海市市长。
聂荣臻:新中国开国元帅,曾任国防科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
徐特立:著名教育家,曾参与创办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担任校长10余年。
李维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组织部长。
蔡和森: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宣传部长。
向警予:中国共产党早期女领导人,曾担任中共中央妇女部长。
赵世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曾参与创办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这批赴法留学的中国青年,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吸收了民主、科学、人道主义等进步思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近代史的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