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德国留学多少年(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 作者: 张可安
- 发布时间:2024-06-28
1、季羡林德国留学多少年
季羡林,享誉海内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散文家和国学大师,他留学德国共计十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季羡林作为德国政府奖学金获得者,怀揣满腔报国之志,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语言学。在德国期间,他潜心治学,博览群书,悉心钻研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语言。
1941年,季羡林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一年。此后,他转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习。在维也纳,他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卡尔·诺伊巴赫,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语言学水平。
1946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季羡林回国。在此后的四十年里,他辗转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高校任教,桃李满天下,为中国语言学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季羡林留学德国十年期间,曾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和流亡的艰辛。但他从未放弃学习和研究,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对学术的热爱,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的留学经历,也成为他一生中宝贵的财富。
2、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1955年5月,季羡林教授告别了他生活了近10年的德国,踏上了回国的旅途。在此之前,他已在德国学习和工作近十年。
在德国期间,季羡林教授潜心于梵文和印欧语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不仅掌握了多种语言,还对梵文文学和历史有了深入的理解。他还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德国梵文学家施拉德教授等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季羡林教授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祖国对他事业发展的召唤。1955年,北京大学向他发来邀请,聘请他担任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经过深思熟虑,季羡林教授最终决定回国。
回国后,季羡林教授担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他继续从事印度学和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他还参与了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如《汉语大词典》的编纂。
季羡林教授的回国,为中国东方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不仅带来了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为中国东方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季羡林留学的是什么大学
季羡林先生曾留学于多个国家的多所大学,包括德国哥廷根大学、印度国际大学和瑞士苏黎世大学。
1946年,季羡林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师从梵文学大师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学习梵文和吐火罗文。在哥廷根大学期间,季羡林深入研究了梵文文献,并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为中国梵文研究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8年至1950年,季羡林在印度国际大学担任讲师,期间接触了印度古典文化,并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印度期间,撰写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一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
.jpg)
1956年至1958年,季羡林赴瑞士苏黎世大学进修,学习德语和梵文,并研究了印度哲学。在苏黎世大学期间,季羡林与瑞士著名语言学家埃米尔·伯纳特教授合作,合译了《梵文选读》一书,为中国梵文教育事业培养了人才。
4、季羡林留学德国的经历
季羡林,中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曾于1935年至1941年留学德国,这段经历对他的学术生涯和人生观产生深远影响。
在哥廷根大学,季羡林师从著名的语言学家本杰明·李约兹,攻读梵文和比较语言学。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得到了李约兹的高度赞赏。在李约兹的指导下,季羡林深入研究了梵文典籍,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学基础。
留学期间,季羡林还广泛涉猎了其他学科,包括哲学、历史、艺术等。他经常出入图书馆,博览群书。这些知识的吸收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培养了他的国际视野。
除了学术上的收获,季羡林在德国还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与他们的交流开拓了他的眼界,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不同的文化。他尤其敬佩德国人民的严谨治学精神和对学术的热爱,对德国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1941年,二战爆发,季羡林被迫回国。虽然留学德国的时间并不长,但这段经历却深刻地塑造了他。他将德国的治学精神带回中国,积极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同时,他对德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德友好事业的贡献,也为他赢得了两国人民的尊重和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