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季羡林留学德国的经历(季羡林为什么在德国呆了十年)

  • 作者: 朱沁甯
  • 发布时间:2024-06-06


1、季羡林留学德国的经历

季羡林,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东方学家,曾于1935年留学德国。

在德国,季羡林师从著名梵文学家施吕特教授,潜心研究梵文和印度哲学。他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并在施吕特教授的指导下翻译了《吠陀本集》中的《利俱吠陀》,成为中国第一部由中文直接翻译的《利俱吠陀》全译本。

除了学术研究,季羡林还广泛接触德国文化,学习德语、聆听音乐、与德国学者交流。他在德国期间,结识了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并受到其思想的影响。季羡林曾回忆道,海德格尔的“存在决定本质”这一思想,让他思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与“体”的关系。

在德国的留学经历,极大地开拓了季羡林的学术视野,丰富了他的思想内涵。他不仅精通梵文和印度哲学,还对西方哲学、语言学和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段经历也培养了他的国际视野,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季羡林为什么在德国呆了十年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十年,原因如下:

追求学术卓越:

季羡林对梵文研究有极大的热情,而当时德国在梵文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柏林大学和哥廷根大学拥有丰富的梵文资料和专家学者,为季羡林提供了理想的学术环境。

深造机会:

季羡林获得德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他在德国学习十年。这笔奖学金不仅覆盖了学费,还提供了生活津贴,使季羡林能够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

语言环境:

季羡林十分重视语言学习,而在德国,他得到了沉浸式的德语环境。他与德国学者密切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语水平。这为他日后翻译梵文经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术交流:

德国的学术氛围浓厚,鼓励学术交流。季羡林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和论坛,与世界各地的学者探讨梵文和印欧语言学问题,开拓了学术视野。

其他因素:

除了学术追求外,季羡林还被德国的社会文化所吸引。他赞赏德国的严谨和自律,并结识了许多德国朋友。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个人和学术生活。

因此,季羡林在德国呆了十年,主要是出于追求学术卓越、获得深造机会、提升语言能力、进行学术交流以及感受德国文化和社会的需要。

3、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在德国求学十余年后,季羡林先生于1946年9月2日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1935年,季羡林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梵文和巴利文。在德国期间,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师从世界著名的梵文大师西克,并与学术界众多大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抗日战争爆发后,季羡林心系祖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季羡林获准回国。他怀着满腔报国热情,经过漫长的海路和陆路跋涉,于9月2日抵达上海。

回国后,季羡林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成为中国著名的梵文、巴利文和佛教文化研究专家。他为中国语言学和东方学做出了杰出贡献,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

季羡林先生回国后,始终致力于中德两国文化交流。他不仅积极参加中德文化交流活动,还翻译了大量德文著作,为促进中德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

4、季羡林去德国留学的故事

季羡林,中国的著名学者,曾于1935年赴德留学。

初到德国,季羡林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勤奋好学的他刻苦攻读德语,并很快掌握了这门语言。他拜师于当时享誉世界的梵文大师施佩林格尔教授门下,专攻梵文和比较语言学。

在德国留学期间,季羡林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广泛涉猎古典文学、哲学和历史等多个领域。他深受歌德、尼采等德国思想家的影响,对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除了学术研习,季羡林也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他与德国学者切磋学问,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他也将中国的文化介绍给德国人,让更多欧洲人了解东方文明。

1941年,季羡林学成归国,带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丰富的知识,为中国的教育和学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梵学史研究》等著作至今仍是该领域的经典之作,为世人所称道。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的经历,是一段艰苦而又收获满满的时光。他以勤奋刻苦和博采众长的精神,在异国他乡汲取了宝贵的知识,为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