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季羡林为什么在德国呆了十年)

  • 作者: 张苏酥
  • 发布时间:2024-05-09


1、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

季羡林于1935年前往德国留学,主修梵语和印度学。在德留学期间,他表现出非凡的语言天赋和刻苦钻研精神。

在哥廷根大学,季羡林师从著名印度学家瓦尔德施米特教授。他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地学习梵语、巴利语和藏语。短短几年间,便掌握了大量梵文经典和佛教文献。他的博士论文《梵文文学与中国文学之关系》,开创性地比较研究了两大古代文明的文学,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柏林洪堡大学,季羡林拜印度学家施吕特教授为师。他继续钻研印度古代梵文文学和佛教思想,并涉猎了大量欧洲哲学和文学著作。他广泛结交欧洲学界人士,与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宗教学家奥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季羡林还积极参与德国社会生活,加入了中德文化协会,并担任该协会的秘书长。他热心传播中国文化,介绍中国文学、艺术和历史,促进了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德国留学期间,季羡林勤奋好学,广泛涉猎,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同时,他也积极融入欧洲文化,汲取西方思想精华,为其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2、季羡林为什么在德国呆了十年

季羡林在德国学习了十年,这十年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0年,季羡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德国,被分配到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和印欧语言学。当时的哥廷根大学是世界梵学研究中心,拥有丰富的古文献资料,为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德国的十年间,季羡林潜心钻研,勤奋刻苦,读遍了图书馆里有关梵学和印欧语言学的书籍,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他师从著名梵语学家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研究了大量梵文典籍,对古印度文学、思想和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

季羡林还广泛涉猎德国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他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哲学家有过交流,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德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学术氛围,为季羡林开阔了眼界,使他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德交通中断,季羡林滞留在德国长达四年。在这艰难的岁月中,他仍坚持学术研究,与国内学者保持书信联系,为祖国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1945年,战争结束,季羡林终于得以返回中国,继续他的学术生涯。

3、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1946年秋,在德国长达十二年的季羡林,终于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欧洲一片疮痍。季羡林在战后的混乱中,辗转多国,历尽艰辛。1945年,他与中国使馆取得联系,在使馆的帮助下,他获得了回国所需的护照和签证。

1946年9月1日,季羡林怀着激动的心情离开哥廷根,踏上了漫漫归途。他先乘火车前往瑞士,然后转乘飞机飞往莫斯科。经过长途跋涉,他终于在10月中旬抵达了北京。

回国后的季羡林,受到热烈欢迎。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自到火车站迎接他,并为他安排了工作和住所。季羡林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等职务,为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季羡林归国的消息,也传到了海外。他的老师王静安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写信祝贺他。季羡林在回信中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季羡林回国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他撰写了大量专著、论文和译著,在佛教、梵文、文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不仅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更是一位爱国情怀深厚的知识分子。他的著作和思想,激励了无数国人,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季羡林在德国的留学经历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的经历是一段珍贵的记忆。1929年,他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梵文和巴利文。

在哥廷根,季羡林如饥似渴地学习,广泛涉猎哲学、历史、语言学等领域。他师从著名梵文学家齐美尔,潜心研究《梵文典籍编目》和《梵语千字文》。同时,他也刻苦练习德语,阅读歌德、席勒等德语经典。

季羡林的德国留学期间,不仅收获了学术成果,还结识了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与同窗汉学研究者弗里茨·格莱夫、印度学者维普拉达斯·萨斯特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友谊为他日后在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德国的学术氛围也深深影响了季羡林。他经常参加学术研讨会和讲座,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德国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1935年,季羡林学成归国,带回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他的德国留学经历成为他一生学术发展的重要基石,也为中德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