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民国官费留学生(民国时期留学的人非富即贵吗)

  • 作者: 刘玺润
  • 发布时间:2024-06-07


1、民国官费留学生

民国时期,官费留学生制度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

该制度始于1907年,由清政府选拔优秀青年赴国外深造。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重新建立官费留学生选派机制,旨在培养各领域的高级人才。

留学生们肩负着国家重任,远赴欧美、日本等国学习。他们主修理工、农、医、教育等专业,为国家建设储备了知识和技术。

回国后,官费留学生成为各界精英。他们担任大学教授、政府官员、企业家等重要职务,在教育、科研、经济发展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例如,郭沫若、茅盾、竺可桢、钱三强等著名学者都是民国官费留学生。

官费留学生制度为民国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他们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也促进了中国走向世界。

今天,官费留学生制度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精神和使命仍在延续。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依然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应当弘扬民国官费留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开拓视野,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2、民国时期留学的人非富即贵吗

民国时期,留学的风潮兴起,留学归国之人蔚然成风。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民国留学,非富即贵。"这是否确有其事?

事实上,民国时期的留学群体并非一味地局限于富裕阶层。虽然一部分留学人员出自官宦世家或富商豪门,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寒门学子通过勤工俭学、奖学金等途径完成学业。

例如,著名学者梁漱溟出身贫寒,早年留学日本时曾靠帮人抄书、写信等劳作维持生活。而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也是凭借优异成绩获得公费留学机会,赴美国深造。

民国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资助贫困学生出国留学。1922年,教育部设立"官费留学考试"?为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提供留学经费。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学的经济压力,使更多出身普通家庭的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

虽然留学费用高昂,但并非所有留学人员都出身富贵。民国时期的留学群体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既有来自富裕家庭的子弟,也有通过努力和资助得以留学的寒门学子。因此,"民国留学,非富即贵"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3、民国留学生去哪些大学

民国时期,留学生出国求学蔚然成风,他们奔赴世界各地名校,汲取知识,砥砺报国之志。

美国作为留学热门目的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常春藤名校备受青睐。胡适、竺可桢等学界泰斗均毕业于哈佛大学。

英国拥有悠久的教育历史,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更是声名远播。梁启超、李鸿章之子李经迈等都曾在牛津求学深造。

在欧洲大陆,法国巴黎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也吸引了众多留学生。蔡元培、李四光等知名人士都曾在巴黎大学学习。

日本作为中国近邻,也有不少留学生前往求学。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等名校培养了一大批中国杰出人才。周恩来、邓小平曾在日本留学。

民国留学生所就读的大学不仅是学术殿堂,也是思想火花的交汇之地。他们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民主思想,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活跃于各行各业,推动了中国教育、科学、政治等领域的变革。他们的留学经历,也为中外文化交流谱写了新的篇章。

4、民国时期留学花费

民国时期的留学费用可谓不菲。受当时经济水平和物价因素影响,留学开支主要包括学费、生活费和杂费。

学费方面,根据留学国家和学校的不同,费用差异较大。在美国,名牌大学的年学费在数千美元不等,而英国和法国的学费相对较低,在千元美元左右。

生活费则因留学城市和个人消费习惯而异。大城市如纽约、伦敦和巴黎的生活开销高于小城市。租房、伙食、交通等日常开支占去生活费的大部分。根据当时的物价,留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约为200-300美元。

杂费主要包括书籍、文具、医疗保健和社交活动等费用。购买教科书和参考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留学期间生病或受伤,需要支付医药费和保险费。

民国时期,赴美留学的费用最高。1920年代,一名赴美留学生每年的总开支约为5000-6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家庭数年的收入。因此,留学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奢侈。

为了支付留学费用,一些留学生勤工俭学,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或售卖中国传统物品。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优秀贫困学生出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