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导言(季羡林在德国时特别怀念的是谁)
- 作者: 王知洛
- 发布时间:2024-05-10
1、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
在异国他乡的德国,季羡林开启了留学生涯。那时,他带着求知的渴望和满腔热情,背井离乡,踏上遥远的求学之路。
初到德国,季羡林面临着语言和文化的双重挑战。德语的艰涩晦涩让他吃尽了苦头,而德国森严的学术氛围也让他感到压力重重。他始终不气馁,虚心向老师请教,勤奋刻苦地钻研。
在学术研究方面,季羡林选择了印度学作为专攻方向。他潜心研究梵文和佛教典籍,对印度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他的导师齐美尔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印度学家,在齐美尔的指导下,季羡林的学术水平突飞猛进。
除了学业之外,季羡林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结识了众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友人。他加入了德国学生会,与同学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他还在当地报纸上发表文章,介绍中国文化,宣传中国形象。
德国的留学生活,不仅让季羡林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也塑造了他的品格。他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对知识有着不懈的追求。同时,他也学会了独立、坚强和宽容,为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季羡林在德国时特别怀念的是谁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最怀念的莫过于他的母亲。
母亲的音容笑貌时常在季羡林的梦中萦绕。他记得母亲慈祥的笑容、温暖的怀抱和殷切的叮咛。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孤独感如影随形。每当他思念起母亲时,心中便多了一丝慰藉和温暖。
.jpg)
季羡林常在信中向母亲倾诉衷肠,诉说他在异国求学的艰辛和孤独。母亲的回信总能带给他莫大的鼓励和支持。她在信中叮嘱他努力学习,照顾好自己,并告诉他家中的近况,让他倍感安心。
在德国的每一个中秋佳节,季羡林都会思念起家乡的家人和母亲做的月饼。他曾写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一轮明月照九州,我遥望故土,心悠悠。慈母月饼香犹在,思绪万千难入眠。”
季羡林对母亲的思念与日俱增,成为支撑他留学苦难的重要精神力量。每当他感到孤寂与无助时,母亲的形象就浮现在他的眼前,给了他前行的勇气和信念。
3、季羡林什么时候从德国回国
1946年9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季羡林收到祖国召唤,毅然放弃在德国优越的生活条件,踏上归国之旅。
9月中旬,季羡林从德国首都柏林启程,途经瑞士、法国、意大利、埃及和印度,历时两个多月,于1946年12月13日抵达香港。
在香港稍作停留后,季羡林于12月20日乘船返回上海,并在上海转乘火车前往北京。1946年12月23日,季羡林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受到清华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
回国后的季羡林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先后担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为中国语言学和东方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季羡林回国的时间是1946年12月23日,标志着他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海外留学生涯,从此踏上了为祖国服务的新征程。
4、季羡林在德国的留学经历
季羡林的留学经历,可谓是千辛万苦,又受益匪浅。
1935年,季羡林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初到德国,他面对着陌生的环境、语言不通的困扰,还因经济拮据而不得不打工维持生活。但这些困难并没有浇灭他求知的热情。
在哥廷根大学,季羡林师从著名的东方学家哈恩教授,钻研梵文、巴利文等语言。他勤奋好学,废寝忘食,白天上课,晚上翻译佛经,常常彻夜不眠。其间,他发现了震惊世界的佛教经典《阿毗达磨法蕴足论》,为佛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留学期间,季羡林广泛涉猎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培养了宽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与海德格尔、胡塞尔等哲学大师有过深入交流,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jpg)
1941年,在纳粹德国的迫害下,季羡林被迫中断学业,回国任教。尽管留学经历被战争所打断,但他始终怀念在哥廷根度过的岁月,并将其视为自己学术生涯的起点。
归国后,季羡林始终践行着在德国学到的学术传统,潜心研究,桃李满天下。他成为誉满全球的东方学家、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季羡林在德国的留学经历,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历程。在逆境中磨砺意志,在异乡汲取知识,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求学之路的艰辛与快乐。这段经历也塑造了他博学多才、中西合璧的学术风格,为其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