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清朝留学生的辫子(清朝留学生剪辫子)
- 作者: 张樱珞
- 发布时间:2024-05-27
1、鲁迅笔下清朝留学生的辫子
鲁迅笔下的清朝留学生,辫子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留学生们身处异国,却依然保留着清朝的传统发型,后脑勺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这根辫子,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束缚的枷锁。
在鲁迅的《头发的故事》中,留学生方玄绰为了剪辫子而煞费苦心。他偷偷藏起辫子,又用帽子和假发掩饰。一枚硬币般的髻瘢却暴露了他的秘密。
为了不被清政府追究,方玄绰不得不重新留起辫子。这一根小小的辫子,成为他屈辱和痛苦的见证。
鲁迅还塑造了另一个留学生魏连殳。他起初剪掉了辫子,却在回国后迫于压力重新留起。这一根辫子,是他背叛理想与追求的象征。
在鲁迅看来,辫子是清朝腐朽统治的标志。留学生们留着辫子,代表着他们对旧思想的依恋和对国家未来的迷茫。
鲁迅笔下的辫子,深刻地反映了清末留学生的复杂心理。他们既渴望改革和进步,又受制于传统和现实。这些辫子,仿佛一幅幅缩影,记录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挣扎与彷徨。
2、清朝留学生剪辫子
清朝光绪年间,一片风云激荡。当留洋学生怀揣救国梦想踏上异国他乡时,面对西方社会的开放自由,他们心中萌发了剪辫子的念头。
辫子,是满清统治者的标志。留学生们深切地认识到它不仅阻碍了他们的融入西方社会,更是清朝落后腐朽的象征。于是,他们勇敢地拿起剪刀,剪掉了自己引以为耻的辫子。这一举动惊世骇俗,轰动了整个留学生界。
剪辫子并非只是一次简单的行为,它折射了留学生们追求进步、革故鼎新的决心。他们不愿再做满清王朝的奴隶,想要以一个全新现代的面貌走向世界。
剪辫子也遭到了清政府的强烈反对。朝廷派遣大臣出洋,勒令留学生们重留辫子。一些留学生软弱动摇,重新蓄上了辫子。但也有许多留学生坚持己见,拒绝服从。他们表示:“留辫子,则中国永无自立之望。”
.jpg)
留学生们剪辫子的行为,对清朝统治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它象征着清王朝在留学生中的威信扫地,标志着新一代知识分子对旧制度的彻底决裂。剪辫子成为了一场启蒙运动,唤醒了更多人的救国意识。
最终,在留学生们的不懈努力下,清政府被迫取消了强迫留学生留辫子的规定。剪辫子成为了一段历史,一段留学生们勇敢反抗、追求进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