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留学都是有钱人(民国时期留学的人非富即贵吗)
- 作者: 陈苡朵
- 发布时间:2024-07-14
1、民国留学都是有钱人
.jpg)
民国时期,留学海外蔚然成风,成为当时知识界的一股潮流。普遍存在的观点认为,民国留学都是有钱人的专属游戏。
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民国时期,留学费用高昂,普通家庭难以承担。尤其是在欧美的大学,学费、生活费都十分昂贵。因此,大多数留学人员都出身于富裕家庭,他们希望通过留学拓展视野,提升知识水平,为家族事业发展助力。
不过,也有不少出身寒门的学子通过勤工俭学、奖学金资助等方式实现了留学梦想。他们凭借自身的刻苦努力和优异成绩,获得了留学机会。例如,著名学者梁漱溟、胡适等人都出身贫寒,却通过自己的奋斗而成为了留学界杰出的代表。
民国政府也为留学提供了资金支持。政府设立了庚子赔款奖学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出国留学。这一举措为普通家庭出身的学子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jpg)
民国留学固然与经济实力有关,但并非仅限于有钱人。寒门学子通过勤奋努力和外部资助制度,也能够踏上留学之路,实现自己的理想。
2、民国时期留学的人非富即贵吗
民国时期,留学之风盛行,众多青年学子远赴重洋,求取新知。坊间流传一种说法,认为民国时期留学的人非富即贵。这种说法是否真实,值得商榷。
诚然,民国初期,出国留学的费用昂贵,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因此,一些家境殷实的家庭,为了培养子女,会资助他们出国深造。民国时期留学生中,也不乏出身名门望族的富家子弟,例如宋子文、孔祥熙等。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出身贫寒的青年通过刻苦学习和勤工俭学,最终实现留学梦。胡适、鲁迅等民国名人都曾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得以出国留学。这些寒门子弟凭借自己的努力,打破了贫穷与出国的壁垒。
民国时期政府也曾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留学。例如,设立公费留学名额,资助贫苦生出国深造。同时,一些民间组织和学校也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和奖学金。
综合来看,“民国时期留学的人非富即贵”的说法过于片面。虽然家境殷实的学生占据了一定比例,但也有不少出身贫寒的青年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留学梦。民国留学人群多元化,既有富家子弟,也有寒门学子,体现了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复杂性和流动性。
3、民国时期留学生学什么专业
民国时期,留学风潮盛行,大批青年学子奔赴海外求学。他们学习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工科:
理工科专业备受青睐,尤其是工程、物理、化学等领域。留学生们希望通过学习这些专业,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如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等,都曾留学国外专攻理工科。
医学:
医学专业也深受欢迎。留学生们前往欧美等医疗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以提升国内医疗水平。如著名医学家颜福庆、林可胜等,都曾留学欧美学习医学。
法律:
法律专业在民国时期也颇受重视。留学生们学习法律知识,了解西方法治理念,为完善中国法制建设打下基础。如著名法学家王宠惠、周鲠生等,都曾留学国外学习法律。
教育:
教育专业也是留学的主要方向之一。留学生们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等,都曾留学国外考察教育。
其他专业:
一些留学生还学习了其他专业,如经济学、哲学、文学等。这些专业的学习为中国社会各领域的近代化建设提供了知识和人才储备。
民国时期留学生的专业选择,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急需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改善医疗水平、完善法制建设、推进教育改革等方面的需求。他们回国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民国留学都是有钱人吗知乎
民国留学:不全是富家子弟
提起民国留学,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豪门子弟、家财万贯。事实并非如此。民国时期,留学现象虽然普遍,但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属。
民国成立后,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出国留学成为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途径之一。彼时,留学费用固然不菲,但并非望尘莫及。政府、学校和社会团体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留学。许多留学生勤工俭学,靠做兼职或教书来支付费用。
以黄炎培为例,他出身贫苦家庭,却自费赴日本留学。为了节省开支,他经常吃最廉价的菜肴,住最破旧的房屋。但他凭借着勤奋和毅力,完成了学业,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
又如著名诗人闻一多,早年家庭贫困,却靠着奖学金和勤工俭学的方式远赴美国留学。他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回国后成为一代文化巨人。
民国时期,留学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其中不乏家境贫寒的学子。他们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报国之心,克服重重困难,远渡重洋求学。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也印证了民国留学并非有钱人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