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民国时期留学花费高吗(民国时期留学的人非富即贵吗)

  • 作者: 陈芊妤
  • 发布时间:2024-07-06


1、民国时期留学花费高吗

民国时期的留学费用相当高昂,普通家庭难以负担。以1920年代为例:

学费:

国立大学每学期学费约为100-200银元。

私立大学学费更高,每学期可达500-800银元。

生活费:

在欧洲或美国留学,生活费每月约为200-300银元。

在日本留学,生活费每月约为100-150银元。

旅费:

从中国到欧洲或美国单程旅费约为1000-2000银元。

到日本留学的旅费约为300-500银元。

其他费用:

书籍、文具等费用每年约为50-100银元。

医疗保险和意外保险也需要额外的支出。

总费用:

以四年制本科留学为例,在欧洲或美国,总费用约为10000-15000银元。在日本,总费用约为5000-8000银元。

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约为20银元,一名教授的月薪约为200银元。因此,留学费用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只有少数富裕家庭或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才能负担得起海外求学。

2、民国时期留学的人非富即贵吗

民国时期,留学海外风潮盛行,但留学之人非尽皆富贵也。

虽有部分留学者出身豪门望族,家财万贯,如时任北洋政府总理的唐绍仪之子唐榴,赴美留学专攻政治经济。但多数留学者家境普通,甚至贫寒。如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其父为中学教师,家境清贫,全靠奖学金赴法留学。

留学费用昂贵,非富裕家庭难以承担。民国政府颁布奖学金制度,资助成绩优异的穷苦学生出国深造。如北京大学设立庚款奖学金,资助学生赴美留学。

民国时期,国家动荡,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留学并非富贵的唯一途径,国内也有许多贫苦学子通过刻苦求学,在国内获得高等教育。如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均出身贫寒,在国内求学成才。

因此,民国时期留学之人并非皆为非富即贵,贫寒学子同样有机会通过留学开阔眼界,获取知识,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3、民国时期留学过日本的名人

民国时期,赴日留学蔚然成风,众多青年学子远赴东瀛求学,汲取新知。这些留日学子学成归国后,在各行各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民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04年赴日本仙台医学院留学。在日本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方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潮,为其后来的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胡适,著名学者和教育家,191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后转学至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期间,胡适接受了西方教育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

周恩来,新中国开国总理,1917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在日本期间,周恩来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在美期间,钱学森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成为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回国后,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郭沫若,著名诗人、剧作家和历史学家,1919年赴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留学。在日本期间,郭沫若广泛接触了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学,创作了大量诗歌和戏剧作品,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这些民国时期赴日留学的名人学成归国后,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政治、文化、教育、科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4、民国时期留学一般留几年

民国时期,赴海外留学的风气盛行,年轻人怀揣着知识和理想踏上留学之路。留学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但一般可分为三至四年以下的短期留学和四年至七年以上的长期留学。

短期留学通常是一年或两年左右,主要目的是学习语言、完成短期课程或进行交流访问。在民国初期,不少学子赴日本、美国等国进行短期留学,以了解先进的文化和科技。

长期留学一般为四年或以上,主要目的是攻读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民国时期,赴欧美留学的学子较多,他们通常需要在国外学习四年本科课程,再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留学时间往往长达六年甚至七年以上。

留学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留学目的、专业选择以及个人学习进度。对于希望获得更高学位的学子来说,留学时间会更长。政治局势、经济状况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也会影响留学时间。

民国时期,留学一般留几年没有固定的期限,但三至四年以下的短期留学和四年至七年以上的长期留学较为常见。留学生的归国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